海外生活移民

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網絡霸凌的侵害?深入解析並提供家長應對指南

李女士(化名)在她的三個孩子進入中學後,為他們各自配備了手機,這本是為了保障他們在搭乘公共交通時的安全。

然而,這個看似無害的決定卻導致了她最小的孩子陷入了一場嚴重的網絡霸凌事件。她的兒子因為在訊息應用上使用了不當的語言,該訊息被截圖後迅速傳播出去,最終引來了大量的攻擊性言論。

李女士回憶道,每天都有數百條惡毒的訊息湧入,內容包括各種辱罵,甚至有人建議她的兒子自殺,並威脅他和他的家人。

這些攻擊不僅止於言語,兒子的手機號碼還被公開在網上(俗稱「人肉搜索」),引來了跟蹤者。即便他更換了手機號碼,霸凌者依然能找到他。

事態的嚴重性最終引起了學校和警方的關注,但李女士表示,對她兒子的傷害已經無法逆轉。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嚴重打擊,開始頻繁地出現夜間恐慌發作和失眠。

網絡霸凌的常見形式及其危害

李女士兒子的經歷雖然極端,但在澳大利亞,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遭受過網絡霸凌。

根據2022年至2023年的數據,向電子安全專員舉報網絡霸凌的案件增加了40%。研究顯示,網絡霸凌與日後自殺風險的增加有著直接的關聯,特別是在女性青少年中更為普遍。

這種霸凌行為可能表現為直接的攻擊性訊息、照片或視頻的分享,甚至是在群組聊天中被孤立。

與傳統的校園霸凌不同,網絡霸凌無法通過物理空間的轉換來逃避,受害者即使在家中也可能繼續受到侵害。孩子可能在各種社交媒體應用、遊戲平台甚至電子郵件中遭遇網絡霸凌。

如何識別並應對網絡霸凌

臨床心理學家、反霸凌組織Dolly’s Dream的顧問團成員夏洛特·基廷博士指出,家長需要留意孩子是否出現一些警示信號,例如變得更加隱秘、過於專注或在使用電子設備時表現出焦慮。

他們可能會更長時間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變得易怒或情緒波動較大,並且與朋友的社交活動減少,成績也可能出現下滑。

若家長發現孩子可能正在遭受網絡霸凌,基廷博士建議立即與孩子談話,但要避免一些可能會讓情況惡化的直覺行為。

比如,直接沒收孩子的手機可能會讓孩子感到這一切是自己的錯,並進一步加重其社會孤立感。家長可以考慮與孩子一起討論是否需要暫時遠離社交媒體,並協商如何更安全地使用手機。

基廷博士還提醒家長,不要直接聯繫霸凌者的家長,因為這樣做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相反,她建議聯繫學校,作為客觀的第三方來幫助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情況非常嚴重,確保孩子安全後,應立即向警方求助。

家長還應鼓勵孩子截取虐待性訊息的截圖,並封鎖霸凌者,並向社交媒體平台報告內容或向電子安全專員舉報。

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與支持系統

無論孩子是否遭遇霸凌,基廷博士強調,讓孩子參加課外活動並結交新朋友,建立學校以外的歸屬感非常重要。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德爾德麗·加特蘭博士指出,研究表明,積極的自我認同感、與家庭和朋友的良好聯繫、保持與文化的緊密聯繫、以及在學校外的活動和興趣愛好,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霸凌等創傷事件。

家長應努力與孩子保持聯繫,即使在孩子表現出不太願意的時候也要如此。加特蘭博士建議家長花時間與孩子一起參加他們喜愛的活動,這樣能夠在不經意間了解孩子的整體心理狀況。

李女士的兒子最終通過轉學結束了那場霸凌,然而多年過去,他仍然受此影響,並多次試圖自殺。

管理與監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使用

回顧這段經歷,李女士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她不會在孩子16歲之前給他手機或允許他使用社交媒體。

基廷博士表示,每個家庭以及每個孩子適合使用手機的時間點都不同,但家長應為此設置一定的規則,並預期要定期監控手機上的內容和互動情況。

在決定何時讓孩子接觸社交媒體時,家長應考慮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否較好,是否具備隱私意識,知道哪些信息可以分享,哪些不應該分享。

基廷博士建議讓孩子完成一個在線課程,學習情緒管理、識別風險和以同理心應對他人的技能後,再讓他們使用社交媒體。

當你決定讓孩子使用社交媒體時,選擇一個你自己用過或經過研究的平台,並與孩子一起使用一段時間,指導他們如何應對各種情境。

基廷博士指出,家長應盡可能了解孩子在網上做什麼、與誰聯繫以及他們的影響來源。廣泛的溝通能夠使家長成為孩子談論好事與挑戰的安全港。

資料來源:https://www.abc.net.au/news/2024-08-21/your-child-cyberbullying-iphone-social-media/10419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