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成巨大利潤產業,病患變「顧客」:醫療倫理與規範需求迫在眉睫
隨著澳洲試管嬰兒 (IVF) 產業年營收突破約8億澳元,這項技術從醫療服務逐步轉變為高度商業化行業。Monash IVF 自2014年上市募集超過3億澳元資金後,迅速成為投資者眼中的獲利機會——畢竟,對許多家庭而言,“為了有孩子可以支付任何代價”。
但隨著商業利益的導向,隱憂浮出水面。Monash IVF 發生兩起胚胎錯誤植入事件,其中一例甚至導致病人接收錯誤伴侶的胚胎,直接衝擊患者信任與家庭完整。CEO 因此辭職,公司急轉型並認真強化驗證流程。
專家強調,IVF 商業化可能引發「額外療程」濫用。加價項目如產前基因檢測、時間流影像、高成本「胚鬆膏」等,一旦成為常態,患者不僅負擔加重,也可能承受意義不明的醫療干預。
此外,現行監管分散於各州,導致法規不一致,例如西澳限制單身女性接受 IVF,而其他州未設限制。這種局部管理體系不足以應對全國性的安全與道德挑戰,FSANZ(澳紐生殖醫學學會)等機構已提出建立統一聯邦監管架構的主張。
針對近期事件,澳洲各州與聯邦衛生部長已啟動為期三個月的快速審查,討論包括設立獨立認證機構、統一路線、強化錯誤回報機制等方向。這是提升 IVF 安全、增加病患信任的關鍵契機。
總結來說,IVF 商業化帶來模式創新與資金投入,但患者應保持警覺,主動了解成功機率、風險與療程必要性。醫療機構與監管部門需積極補破洞,平衡商業與倫理,回歸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