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茶業陷入危機:工資上漲與勞工艱難處境的雙重挑戰
斯里蘭卡茶業是該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約佔出口總額的11%。然而,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產業如今面臨著嚴峻的危機。
許多茶葉採摘工人每天都在惡劣的環境中辛苦工作,尤其是以泰米爾族婦女為主的勞工隊伍,他們支撐著整個茶葉生產體系。
這些工人必須在濕冷的高山上手工摘茶,這一過程不僅耗時費力,還常常導致雙手被割傷。
茶葉採摘工作對工人身體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尤其是在雨季,工人們不得不忍受山中大量的水蛭。
現年59歲的工人穆塔姆哈(Muttamha)表示,她一生都在茶園中工作,每當雨季來臨,工作環境變得更加艱難,水蛭無處不在,讓工人們苦不堪言。
即使如此,她們每天仍要完成採摘18公斤鮮茶葉的工作量,才能賺取到最低工資。而這一最低工資在今年5月上調了70%,從1,000盧比(約合5美元)提高到了1,700盧比(約合8.5美元)。
然而,這一政策並未改善她們的生活,反而給茶園業主帶來了沉重的財務壓力。
工資上漲與生產困境
儘管這次工資上漲旨在提升工人的生活水平,但茶園業主們卻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和盈利減少的雙重困境。
斯里蘭卡種植者協會主席羅山·拉賈杜賴(Roshan Rajadurai)認為,這樣的工資增幅缺乏合理的規劃,對於經濟不景氣的茶業來說是不可持續的。
他指出,與印度和肯尼亞等競爭對手相比,斯里蘭卡茶業的勞動成本過高,生產率過低,導致茶葉產業面臨巨大挑戰。
此外,該國在三年前突然禁止化學肥料和農藥的政策導致茶葉產量急劇下滑,讓茶業更加雪上加霜。
專家們表示,茶業的未來亟需進行深刻的改革,不僅要提高生產效率,還要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和待遇。
歷史遺留的勞動體系
斯里蘭卡茶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當時,英國人在斯里蘭卡引進了第一批茶樹,並逐漸擴大種植規模。
然而,當地的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並不願意從事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於是英國殖民者從印度引進了大量的泰米爾勞工,這些工人往往以低廉的工資或無償勞動換取移民機會。
殖民時期的這種剝削性勞動體系一直延續至今,許多茶園仍然保持著男性監工管理女性工人的傳統模式,女性工人的工作條件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著改善。
許多工人住在狹小的「連排屋」中,這些房屋通常只有一個房間,工人們在同一空間內做飯、睡覺,並撫養家庭。
這種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惡劣使得許多工人的健康狀況受到嚴重影響。
改革與創新:新模式的探索
儘管茶業面臨重重挑戰,仍有一些茶園採取了創新的經營模式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例如,位於艾拉附近的Amba茶園是一個面積為26英畝的茶園,該茶園為工人提供了必要的工作裝備,如雨靴、抗水蛭襪和雨衣。
同時,該茶園實行了一種收入分配制度,將10%的收入分配給工人,這有效地提升了工人的積極性和工作滿意度。
此外,該茶園還引入了現代化的技術,取代了殖民時期的落後機器,讓茶葉的加工過程更加高效。
同時,該茶園的工人不再受到嚴格的工作時數限制,而是根據他們完成的工作量來決定工作時間。這種靈活的工作安排不僅減輕了工人的負擔,還提升了茶葉的品質。
一些茶園也在逐漸轉向基於生產力的工資制度,這意味著工人只要達到規定的採摘量,就可以結束一天的工作,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些創新舉措使得茶園的生產環境有所改善,但整體來說,這些改革進展仍然緩慢。
未來的挑戰:勞動力短缺與技能培訓
斯里蘭卡茶業還面臨另一個嚴峻挑戰,即年輕一代對茶葉行業的興趣日益減少。
許多茶工的子女並不願意繼承父母的工作,他們更希望追求其他行業的工作機會。
為了幫助年輕一代擺脫茶園的艱苦生活,像「茶葉信託基金」這樣的非政府組織開始為當地的泰米爾年輕人提供英語和IT技能培訓,並促進他們的職業發展。
茶葉信託基金的負責人雅達希·塞爾瓦拉吉(Yadharshi Selvaraj)是一名茶工的女兒,她深知這一行業的艱辛,並希望通過教育幫助年輕一代擺脫貧困和剝削的命運。
她強調,特別是女性年輕人,應該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並且不再被困於過去的社會階層中。
她的組織已經幫助了超過3,000名泰米爾年輕人,讓他們有機會走出茶園,追求更好的未來。
總之,斯里蘭卡的茶業正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雙重挑戰。工資上漲、勞動力短缺、傳統管理模式的桎梏,都讓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產業步履維艱。
除非茶業能夠迅速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否則未來可能面臨不可逆轉的衰退。
資料來源:https://www.abc.net.au/news/2024-09-15/sri-lanka-tea-industry-at-crossroads/10433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