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澳洲健康星級評分系統被製造超加工食品的公司濫用
澳洲食品行業利用標籤和營銷策略來掩蓋超加工食品中的有害成分,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在政治上的強大影響力。
衛生專家表示,目前的自願性食品標籤制度未能達到國際標準,未能有效警示消費者這些食品的工業加工技術帶來的危害。
悉尼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菲利普·貝克博士指出,現行的健康星級評分系統仍會給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打分,因為它的評分基於產品是否含有好或壞的營養素。
他舉例說,食品製造商可以通過用人工甜味劑代替糖來操控營養成分,從而獲得較高評分。
墨爾本大學的食品政治與政策專家格約爾吉·斯克里尼斯認為,澳洲應該開始直接監管這些公司的產品組合和整體營銷行為,並限制它們對政府和政策制定者的政治影響力。
超加工食品通常不含或僅含少量的全食品成分,經過多道加工步驟,加入甜味劑、防腐劑、色素、香料和乳化劑等物質。
這些成分多數從油脂、糖、澱粉和蛋白質中提取,用以延長保質期並增加食品的美味。
斯克里尼斯指出,食品公司利用目前對營養成分的關注來營銷質量低劣的超加工產品。
它們會宣傳其產品高蛋白、低脂肪或含有全穀物,然而這些產品的成分已經被完全分解或化學轉化。
德金大學的普里西拉·馬查多博士表示,工業食品加工技術創造出新的化合物和結構,可能對健康有害。
這些技術會破壞天然食物結構,而這對營養品質至關重要。例如,來自橙子的維生素C比補充劑更有益,因為整個橙子的其他物質會增強維生素的營養價值。
馬查多還指出,超加工技術,如高溫處理,會產生污染物,干擾我們的荷爾蒙,並導致二型糖尿病和體重增加。
澳洲的健康星級系統對食品的評分從半星到五星不等,星級越高表示越健康。
然而,這個系統是與食品行業共同設計的,且並非強制性執行。報告顯示,目前澳洲僅有32%的目標產品在包裝上顯示了健康星級評分,遠未達到預期。
一份由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發表的報告指出,通過添加合成纖維、蛋白質和人工甜味劑,食品公司可以提高不健康食品的評分。
某些高加工零食棒可能因添加了纖維和蛋白質而獲得較高評分,但仍可能含有大量防腐劑、乳化劑和其他未在評分算法中考慮的人工成分。
報告共同作者亞歷山德拉·瓊斯博士表示,即使衛生部長會議決定將健康星級評分系統強制化,算法也必須更新,以保持與不斷發展的營養科學一致。
獨立議員蘇菲·斯坎普斯長期呼籲改變食品營銷和廣告法律,並引入含糖飲料稅。
衛生助理部長蓋德·基爾尼對未能達到健康星級評分系統的接受目標表示失望,並表示如果最終目標未達成,將考慮強制推行該系統。
資料來源: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article/2024/jul/25/australias-health-star-rating-system-exploited-by-companies-making-ultra-processed-foods-expert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