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

伊朗民眾在空襲陰影下掙扎:恐懼與希望共存,對政權未來產生分歧

自2025 年6 月13 日以色列對伊朗展開大規模空襲後,伊朗民間充斥著恐懼、憤怒與一絲希望。儘管導致多人死傷,但仍有數百萬人拒絕離開德黑蘭,此舉被視為保持團結的象徵,也顯示許多人相對於逃離,更在意保護自身與國家尊嚴。

目前,國內出現兩種對立情緒:一方面,反對派人士呼籲藉由「女人、生命、自由」等抗爭精神,將外在壓力轉化為推倒體制的契機;但也有不少人反對外界干涉,擔憂會重蹈覆轍1953 年CIA的 干涉,帶來更深的混亂與受苦。

在德黑蘭,社群媒體洋溢著「願以戰換自由」的激進聲音,也有中產階級呼籲和平,希望避免全面戰爭。國內抗議雖然零星,但表達了普遍憤怒、與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與此同時,政府嚴控資訊流通,大幅限製網絡,有效壓縮民間聲音與動員空間。

在國際上,多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包括伊朗著名活動家納格瑟絲.莫哈瑪迪(Narges Mohammadi)已公開呼籲立即停火,並警告戰火若持續將對平民造成巨大傷害、毀壞基礎建設並進一步破壞地區穩定。同時,俄羅斯與伊朗領導人公開譴責外國幹預;美國前總統川普則聲稱掌控伊朗上空,為可能進一步介入留下空間。


✍️ 局勢觀察

  • 國內撕裂加劇:恐懼與憤怒推動部分人向變革,對未來卻存在顧慮與不安,顯示民間對外部幹預的態度仍高度分歧。
  • 資訊與控制戰:政府封鎖網絡、鎮壓聲音,反映出其面對戰爭壓力的恐懼與掌控企圖,同時削弱民間自主反應。
  • 國際人道呼籲升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與國際社會齊聲要求停火,將人道角度置於焦點,也為局勢降溫提供道德依據。

整體而言,空襲衝擊不僅是軍事層面的震撼,更在伊朗社會掀起一道深刻的心理與政治裂痕。怎樣的出路,將牽動伊朗政權的走向與中東未來。

原文連結: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6-18/iranians-fearful-and-hopeful-amid-israel-conflict/10542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