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澳洲住房:合作模式的崛起
在澳大利亞,住房可負擔性持續成為影響廣大社會的關鍵議題。 所謂的「偉大的澳洲夢」 — 擁有自己的家,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變得遙不可及。 房屋租賃空缺率創紀錄低點也加劇了這個問題。
城市發展協會(UDIA)長期呼籲各級政府合作,解決威脅住房可負擔性和人們獲得適宜住房能力的問題。 隨著可負擔性的下降,我們也面臨人口老化的影響,許多老年人因獨居而感到日益孤立。
在這些重大議題的背景下,合作住宅模式在澳洲嶄露頭角,鼓勵居民參與、共享和建立社區,同時提供私密、安全且經濟實惠的住宅。 合作住宅通常由居住者共同塑造,旨在鼓勵社會聯繫並更經濟實惠。
永續未來研究所(ISF)研究總監凱特琳·麥吉(Caitlin McGee)表示,合作住宅可能不適合所有人,但在解決住房可負擔性和改善社會聯繫方面是一個重要元素。 合作住宅的共享特性也可在許多情況下改善經濟實惠性。
ISF創建了一個合作住宅網站,提供各種模型概覽,包括合作社、建築小組、意向社區、共居、合作退休、共同居住和小型住宅區等。 其中,住房合作社是全球較為普遍的模式之一,在歐洲某些國家,住房合作社佔某城市總住房的比例高達40%。
在澳大利亞,住房合作社趨勢逐漸上升,約8,000人居住在合作社。 麥吉女士也概述了一些較少為人所知的小型模型,可以提供經濟實惠且創新的住房選擇。
麥吉女士表示,為支持更多樣化的合作住宅模型,澳洲可以實施一些促進政策,包括將更多政府擁有的土地用於此類目的。 在瑞士蘇黎世等地,政府土地的一定比例必須用於合作住宅。 麥吉女士也提議私人產業開始更多參與合作住宅模式。
「鑑於當前的危機,現在是創新和思考不同做法的時候」麥吉女士說。
資訊來源:https://thepropertytribune.com.au/business-industry/collaborating-to-share-housing-benefits/